
当光伏产能过剩成为现实后,光伏协会试图通过多种措施为行业注入秩序。首先,他们组织企业召开会议,呼吁停止恶性竞争。随后,协会发布报告指出,低于成本的组建投标行为可能涉嫌违法,并推动企业签署行业自律公约。据传已有超过30家光伏企业参与了这一行动。
对于通过签署行业自律公约来应对产能过剩、减少企业亏损的做法,观点分歧明显。从行业从业者和市场角度来看,这一行为既有支持者,也有反对者。支持者认为,此举类似于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,有助于光伏行业摆脱“内卷”,加速产能出清,迎来新的发展契机。尤其是投资者,对这一调整持乐观态度,认为行业回归理性竞争是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然而,反对者的声音同样强烈。他们认为,光伏行业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化行业,应该让企业自主经营,通过市场规律自行调节产能,而非依赖行政手段或行业联盟的干预。他们质疑,通过签署自律公约来解决产能过剩和亏损问题,是否会干扰市场的正常竞争机制。
回顾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,它从未依赖过深度行政干预。尽管在发展初期,中国光伏产业面临“三头在外”(市场、原材料、技术依赖国外)的困境,同时还经历了欧美国家的制裁和围堵,但政策层面的支持更多集中在需求端,例如补贴和推广应用,而非具体的经营干预。正是在这种开放竞争的环境下,中国光伏产业成长为全球领军者,并成功进入平价上网时代。
然而,如今当行业面临周期性波动时,光伏协会和企业却试图通过行政干预式的行业自律来应对。这种做法让不少人感到困惑。一些批评者认为,光伏行业本已具备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,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,推动行业新陈代谢。通过市场力量完成优胜劣汰,不仅能让行业焕发新生,还能激励企业不断创新与进步。
自律公约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平性和效率。在一个技术、设备、工艺、资金实力、市场能力等方面差异显著的行业中,如何确保配额的分配公平?这种形式很可能让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,而真正具备优势的企业却无法充分释放潜力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人为的干预可能拖延行业产能出清的时间,反而阻碍了行业的长远发展。
总之,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,而不是依赖行政干预或行业联盟的协调。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,如何平衡市场竞争与产业协调,成为光伏行业能否继续引领全球的重要考验。
相关文章
- QQ咨询
- 官方微信
- 联系电话
- 座机195-3020-5881
- 手机195-3020-5881
- 返回顶部